归中反应就是指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即单质和化合物或化合物和化合物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元素的两种化合价向中间靠拢但不允许交叉,最多归中为同一化合价。归中反应与歧化反应相对。
“归中”即高值与低值同时向中间值靠拢。“归中反应”就是物质某种性质的高值与低值反应生成中间值。归中反应是中学化学中一类较为常见的反应,若能具备其思想,对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掌握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将大有裨益。
邻位转化规律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或者降低到相邻的价态。
如:S有-2,0,+4,+6的价态,如果是0价的S参加反应,则升高到临近的+4,或降低到临近的-2。
跳位转化规律
一般都满足邻位规律,但是如果遇到强氧化剂或强还原剂,则会被氧化为高价态或还原为低价态。
如: $-2$ 价的 $\mathrm{S}$ 如果遇到一般的氧化剂,则被氧化到0价 $$2 \mathrm{H}_2 \mathrm{~S}+\mathrm{SO}_2===3 \mathrm{~S} \downarrow+2 \mathrm{H}_2 \mathrm{O}$$(反应方式不是仅有的方法,图示为配 平方法),但如果遇到强氧化剂,则可能被氧化到 $+6$ 价。
含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的规律,不会出现 交错现象。
如在反应 $$2 \mathrm{Na}_2 \mathrm{~S}+\mathrm{SO}_2====2 \mathrm{Na}_2 \mathrm{O}+3 \mathrm{S}$$ 中, $\mathrm{Na}_2 \mathrm{~S}$ 中的 $\mathrm{S}$ 是 $-2$ 价,它跟 $\mathrm{SO}_2$ 反应后生成 $\mathrm{S}$ 为 0 价的S。
价态归中规律
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结果是两种价态只能相互靠近或最多达到相同的价态,而绝不会出现高价态变低、低价态变高的交叉现象。
其中价态归中是指高价态的化合价降低,低价态的化合价升高,但不可能低价态的元素最后升的比原来高价态化合价还高,即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反应遵循“可靠拢不相交”。
中间价态规律
含有同一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两种物质,只有当这种元素有中间价态时,才有可能发生归中反应。而且高低价态变化的结果是生成该元素的中间价态。
利用中间价态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二氧化硫可用浓硫酸干燥(因为不存在+5价的S)
归中反应中,若一种元素化合价有数种,任意价转换后不能超过 (大于或小于) 中间价,可以根据此原则判断电子转移。
如某元素化合价有 $-2 , 0 ,+1 ,+2 ,+5$ ,那么-2价的元素只能转换为 0 或 $+1 ,+5$ 价的元素只能转换为 $+2$ 或 $+1$ , 0 价的元素只能 转换为 $+1 ,+2$ 价的元素只能转换为 $+1$ ,即
+1价在此反应中为中间价态
大于+1价的最多转化为+1价和原价之间的价,用区间表示为 $[+1 \mathrm{~ , 原 价) ~}$
小于+1价的最多转化为+1价和原价之间的价,用区间表示为 (原价,+1)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归中反应
含有同一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只含有该元素中间价态的物质的反应叫做归中反应
碳和二氧化碳反应 $\left[C+C_2==\right.$ 高温 $\left.==2 \mathrm{CO}\right]$
硫化氢和二氧化硫反应 $\left[\mathrm{SO}_2+2 \mathrm{H}_2 \mathrm{~S}===3 \mathrm{~S} \downarrow+2 \mathrm{H}_2 \mathrm{O}\right]$
硫化氢和亚硫酸反应 $\left[\mathrm{H}_2 \mathrm{SO}_3+2 \mathrm{H}_2 \mathrm{~S}===3 \mathrm{~S} \downarrow+3 \mathrm{H}_2 \mathrm{O}\right]$
铁和铁离子反应 $\llbracket \mathrm{Fe}+2 \mathrm{Fe}^{3+}===3 \mathrm{Fe}^{2+} 】$
次氯酸坘和浓盐酸反应 $\left[\mathrm{Ca}(\mathrm{ClO})_2+4 \mathrm{HCl}(\right.$ 浓 $)===2 \mathrm{Cl}_2 \uparrow+\mathrm{CaCl}_2+2 \mathrm{H}_2 \mathrm{O}$ 】
溴的归中【 $5 \mathrm{NaBr}+\mathrm{NaBrO}_3+3 \mathrm{H}_2 \mathrm{SO}_4===3 \mathrm{Br}_2+3 \mathrm{Na}_2 \mathrm{SO}_4+3 \mathrm{H}_2 \mathrm{O}$ 】
铜和氧化铜反应 $【 \mathrm{CuO}+\mathrm{Cu}=\mathrm{Cu}_2 \mathrm{O} 】$
硫化氢和浓硫酸反应
$\left(\right.$ 设 $\left.n\left(\mathrm{H}_2 \mathrm{~S}\right): \mathrm{n}\left(\mathrm{H}_2 \mathrm{SO}_4\right)=n\right)$
$n=1$ 【 $\mathrm{H}_2 \mathrm{S}+\mathrm{H}_2 \mathrm{SO}_4====\mathrm{S}\downarrow+\mathrm{SO}_2 \uparrow+2 \mathrm{H}_2 \mathrm{O}$ 】 (等体积)
$n>1$ 【3$\mathrm{H}_2 \mathrm{S}+\mathrm{H}_2 \mathrm{SO}_4====4 \mathrm{S}\downarrow+4 \mathrm{H}_2 \mathrm{O}$ 】 ( $\mathrm{H}_2 \mathrm{~S}$ 过量)
$\mathrm{n}<1$ 【 $\mathrm{H}_2 \mathrm{S}+3 \mathrm{H}_2 \mathrm{SO}_4====4 \mathrm{SO}_2 \uparrow+4 \mathrm{H} 2 \mathrm{O}$ 】 $\left(\mathrm{H}_2 \mathrm{SO}_4\right.$ 过量 $)$
双水解反应中归中反应
这类归中反应指: 能形成两性化合物的元素所形成的两类盐溶液反应形成氢氧化物的反应。
这是金属阳离子和该金属所生成的阴离子生成中性的氢氧化物沉淀的归中现象。
铝 $【\mathrm{Al}^{3+}+3 \mathrm{AlO}^{-}+6 \mathrm{H}_2 \mathrm{O}===4 \mathrm{Al}(\mathrm{OH})_3 \downarrow$ 】
锌 $【 \mathrm{Zn}^{2+}+\mathrm{ZnO}_2^{2-}+2 \mathrm{H}_2 \mathrm{O}====2 \mathrm{Zn}(\mathrm{OH})_2 \downarrow 】$
【高价+低价→中间价】解释:
例: $$2 \mathrm{H}_2 \mathrm{~S}+\mathrm{SO}_2====3 \mathrm{S}\downarrow+2 \mathrm{H}_2 \mathrm{O}$$
此反应中, $\mathrm{H}_2 \mathrm{~S}$ 中的 $\mathrm{S}$ 是-2价, $\mathrm{SO}_2$ 中的 $\mathrm{S}$ 是+4价,它们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后,生成0价的 $\mathrm{S}$ 和水。
碱与多元酸反应
当多元酸过量时可形成酸式盐
过量硫化氢和氢氧化钠反应 $\left[\mathrm{NaOH}+\mathrm{H}_2 \mathrm{~S}====\mathrm{NaHS}+\mathrm{H}_2 \mathrm{O}\right]$
过量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 $\left[\mathrm{H}_2 \mathrm{SO}_4+\mathrm{NaOH}====\mathrm{NaHSO}_4+\mathrm{H}_2 \mathrm{O}\right]$
多元酸与对应的正盐反应
硫化钠和硫化氢反应 $\left[\mathrm{Na}_2 \mathrm{~S}+\mathrm{H}_2 \mathrm{~S}====2 \mathrm{NaHS}\right][3]$
碳酸钛和碳酸反应 $\left[\mathrm{CaCO}_3+\mathrm{H}_2 \mathrm{CO}_3===\mathrm{Ca}\left(\mathrm{HCO}_3\right)_2\right]$
硫酸钠与硫酸反应 $\left[\mathrm{Na}_2 \mathrm{SO}_4+\mathrm{H}_2 \mathrm{SO}_4===2 \mathrm{NaHSO}_4\right]$
亚硫酸铵与亚硫酸反应 $\left[\left(\mathrm{NH}_4\right)_2 \mathrm{SO}_3+\mathrm{H}_2 \mathrm{SO}_3===2 \mathrm{NH}_4 \mathrm{HSO}_3\right]$
磷酸钘与与磷酸反应 $\left[\mathrm{Ca}_3\left(\mathrm{PO}_4\right)_2+4 \mathrm{H}_3 \mathrm{PO}_4====3 \mathrm{Ca}\left(\mathrm{H}_2 \mathrm{PO}_4\right)_2\right]$
多元酸与对应的酸式盐
磷酸一氢钠与磷酸反应 $\left[\mathrm{Na}_2 \mathrm{HPO}_4+\mathrm{H}_3 \mathrm{PO}_4====2 \mathrm{NaH}_2 \mathrm{PO}_4 \right ]$
正盐与对应的酸式盐
磷酸二氢钠与磷酸钠反应 $\left[\mathrm{NaH}_2 \mathrm{PO}_4+\mathrm{Na}_3 \mathrm{PO}_4=2 \mathrm{Na}_2 \mathrm{HPO}_4 \right]$
如果把正盐和碱中所含的可电离的氢离子看成是零,那么生成酸式盐的归中条件是:
两种反应物组成上要相差两个或两个以上可电离的氢离子。
如果两种反应物的组成相差两个以上可电离的氢离子 (即三元酸与对应正盐或与碱反应),则生成物与反应 物用量有关,但符合“显强性"原理,即生成物的组成接近于过量物的组成。
例一
磷酸与氢氧化钠反应,设 $n\left(\mathrm{H}_3 \mathrm{PO}_4\right): \mathrm{n}(\mathrm{NaOH})=\mathrm{a}(\mathrm{n}$ 表示物质的量 $)$
$\mathrm{a} \leq 1$, 反应式 $\left[\mathrm{H}_3 \mathrm{PO}_4+\mathrm{NaOH}====\mathrm{NaH}_2 \mathrm{PO} 4+\mathrm{H}_2 \mathrm{O} 】\right.$
$1 < \mathrm{a} < 2$ , 反应式 $【 2 \mathrm{H}_3 \mathrm{PO}_4+3 \mathrm{NaOH}====\mathrm{NaH}_2 \mathrm{PO}_4+\mathrm{Na}_2 \mathrm{HPO}_4+3 \mathrm{H}_2 \mathrm{O} 】$
$\mathrm{a}=2$ ,反应式 $【 \mathrm{H}_3 \mathrm{PO}_4+2 \mathrm{NaOH}====\mathrm{Na}_2 \mathrm{HPO} 4+2 \mathrm{H}_2 \mathrm{O} 】$
$2<\mathrm{a} < 3$ ,反应式 $【 2 \mathrm{H}_3 \mathrm{PO}_4+5 \mathrm{NaOH}^2===\mathrm{Na}_2 \mathrm{HPO} 4+\mathrm{Na}_3 \mathrm{PO}_4+5 \mathrm{H}_2 \mathrm{O}$ 】
$\mathrm{a} \geq 3$ ,反应式 $【 \mathrm{H}_3 \mathrm{PO}_4+3 \mathrm{NaOH}====\mathrm{Na}_3 \mathrm{PO}_4+3 \mathrm{H}_2 \mathrm{O} 】$
例二
磷酸与磷酸钠反应,设 $n\left(\mathrm{H}_3 \mathrm{PO}_4\right): \mathrm{n}\left(\mathrm{Na}_3 \mathrm{PO}_4\right)=\mathrm{b}(\mathrm{n}$ 表示物质的量 $)$
$\mathrm{b} < 1$, 反应式 $【 \mathrm{H}_3 \mathrm{PO} 4+2 \mathrm{Na}_3 \mathrm{PO}_4====3 \mathrm{Na}_2 \mathrm{HPO}_4 】$
$b=1$, 反应式 $【 \mathrm{H}_3 \mathrm{PO}_4+\mathrm{Na}_3 \mathrm{PO}_4====\mathrm{NaH}_2 \mathrm{PO}_4+\mathrm{Na}_2 \mathrm{HPO}_4 】$
$\mathrm{b} \geq 2$, 反应式 $【 2 \mathrm{H}_3 \mathrm{PO}_4+\mathrm{Na}_3 \mathrm{PO}_4====3 \mathrm{NaH}_2 \mathrm{PO}_4$ 】
谬误
$$6 \mathrm{HCl}+\mathrm{KClO}{ }_3====\mathrm{KCl}+3 \mathrm{Cl}_2 \uparrow+3 \mathrm{H}_2 \mathrm{O}$$
驳斥
该方程是错误的,氯酸盐绝对不能用来制备氯气,因为会生成大量难以分离且易爆炸的 $ClO_2$ 。